中美俄联合调研大学生能力: 中国表现竟垫底?

前段时间在浏览《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时候,一项研究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项名为Supertest的测试分别由斯坦福大学、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印度的大学共同发起。

这项测试主要研究了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在物理、数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比较了这四个国家的研究结果。

先说结果:对比其他三个国家,中国学生在经过大学学习后,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接下来,带着这个结果,我们一起走进这份研究报告,看看中国学生为何在经过大学学习后,会出现能力下降。

一、大学四年,中国大学生能力不同程度下降

首先,这份研究一共有超过三万名本科生参与了其中,为研究带来了比较中性、客观的结论。

且在这四个国家中,每个国家的学生数量大致相当。这份研究报告对学生一共进行了三次测量:分别是进入大学时、第二年学习结束时以及毕业时。

根据这份报告来看,中国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在四个国家当中,未经过大学学习前,一直都是处于最高水平的。

但反转就出现在经过大学学习后:中国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不进反退。

经过大学两年的学习,俄罗斯和中国学生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而印度学生则在数学方面直接赶超了俄罗斯学生。

至于批判性思维,在刚入大学时,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美国差距很小,远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

但上大学后,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直接被俄罗斯学生反超,而美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在四个国家中别具一格,高居榜首。

这里多说一句,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21世纪中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被全球各大高校所重视,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除此之外,这份报告还给出了一个扎心的结论:大学四年结束后,中国精英院校学生评分比读大学前的能力下降了17%;普通大学学生则更惨,大学四年后评分直接比读大学前的能力下降了68%。

换句话说,中国学生在读大学四年后,不管是精英院校还是普通学校,其能力都与入读大学前,不同程度地下滑,普通大学则是下降最为严重的。

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这是考上大学后,学生的放松心态所导致的。起初罗sir也这样认为,但这份报告的研究人员则认为:

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印俄三国的本科生普遍比美国学生更少修读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所导致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下滑。

这一点的确是事实,众所周知,人文和社会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极大的帮助。

而在美国,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一般都会接受博雅教育;但在中国,大部分的理科学生除了少数的几门公共课,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专业课程。

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理工科学生在大学阶段缺乏足够的人文社科的培养熏陶,这也间接导致了国内理工科学生在就业中的思维缺陷。

例如创造力、创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软技能,恰恰都是人文社科的优势。

这也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在跨国公司中,这一点也就至关重要。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大学在后两年时间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了找工作和实习上,为就业做准备,但这也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

我们都知道,国内的大学一向都是“严进宽出”,高考考个好大学很重要,进入大学后,一般都能够顺利毕业;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在高中、初中阶段的学生非常优秀,进入大学的学生质量也很高,但缺点则是容易让学生在大学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全部被荒废掉。

在美国则恰恰相反,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要想顺利毕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都要读完整整四年才能够顺利毕业。

这也导致了两国学生的差距在大学中逐渐拉开。

二、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十几年过去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似乎还困扰着我们。

针对这个问题,该项目的调查员认为: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本科教育更强调上课,教师也不像俄罗斯和印度那样要求严格。不强调动手和思考能力,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减弱,内心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1.全面发展,限制了一部分人

众所周知,在高考中偏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甚至有可能让你考不上大学。

但我们知道,一些真正的人才,或者说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文学家精通勾股定理和微积分。

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是极其有限的,哪怕他是真的热爱某个学科,但由于需要全面发展,这也限制了他对于该学科的乐趣,他只能够平均分配。

而平均分配,就意味着你的每一个点都足够及格,但就是达不到优秀或者说完美。

还有更多的人,则是直接倒在了高考这个门槛上。因为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做不到语数外生物地理历史全部“及格”。

例如,著名的画家陈丹青,前阵子一幅油画拍卖了上亿的天价。陈丹青当初考美院的时候,数学成绩我记得好像是零分。

如果放在现在,哪怕是一百个“陈丹青”,也很难考上美院。

2.为了考试而考试,思维固化

考试决定着名次,决定着成绩,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做法有什么弊病呢?

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固化思维,不会提问、不会思考、甚至是丧失了创新的能力,思维被僵化在一张张试卷上。

为了考试而考试,反而失去了做学问的初心。

3.高考难,大学易

坦白说,我在大学毕业时,我已经忘了高中时期所交的知识点了,甚至很多数学题我都不会解了。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你高考考上了名牌大学,那么就不愁毕业了。即使是现在,也的确是这样。

高中学业压力很大很大,但读了大学,反而轻松了起来,这种巨大的差异感,可能会令许多学生的心思放松,从而出现了能力下降的现象。

高中没做的事情,全部放在大学来做,能力能不下降吗?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毕业后,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力下降了17%;普通大学的能力更是下降了68%。

从这个层面讲,读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大学四年,能力怎么会下降如此之多呢?

读完大学四年,能力甚至没有高中时期高,这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大学的“放松”。

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把高中当作读书阶段最辛苦的一段旅程。而在美国则恰恰相反,美国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很简单,只有到了大学以上才越来越难,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远比读了大学轻松放养的模式好。

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应该是:考上大学不是结束,仅仅只是开始才对。

差异差异,真正决定差异的,从来都只是教育而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Open chat